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 
    站内搜索:
 
  当前位置:首页 >> 走进高阳 >> 风土人情
高阳竹马落子歌舞戏
发布时间:2013/6/20 9:52:07    信息发布人:管理员
           在高阳县一带,冬闲的各村村民,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花会表演,花会上有种“竹马戏”格外吸引人。竹马戏,又叫竹马舞,俗称“跑竹马”、“竹马落子”。它不仅流行在河北农村,在南方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也有“跑竹马戏”的民间表演形式。

早在宋朝到明朝期间,社火中就有了“竹马舞”的这种舞蹈形式。明代的阮大铖编写的剧本《双金榜》中,就安排了“跑竹马”的舞蹈表演。“竹马舞”指的是表演者在腰间系上马形道具,分马头和马尾两截,舞蹈起来就仿佛是骑在马上,那马一会儿悠然慢行,一会儿疾驰跳跃,边歌边舞,表演极为壮观。

只舞不唱的叫“跑竹马”、“竹马舞”。队伍包括“长蛇开阵”、“龙摆尾”、“跑圆场”、“蝴蝶采花”等十几种。传统的“竹马舞”表演大多有化装成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和地方戏中的角色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行当齐全。演员的手里的道具大多与马有关,或马鞭、或棍棒、或刀枪剑戟,根据人物身份选定。春节后,到元宵佳节,民间经常在夜间表演“竹马舞”,在马头和马肚子中安上蜡烛和彩灯,在马脖子处系上五彩串铃。舞起来铃声清脆,灯火辉煌,煞是壮观好看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乡村的民间花会盛行的时候,逢到新春,闲下来的民间艺人们都忙着用竹劈扎绑成马形骨架,骨架外面糊上五颜六色的绒布,精心设计成马的嘴巴、耳朵、眼睛、尾巴,而且都能动作自如。多则十几匹,少则六七匹,直等到花会举行的那一天,成群结队涌上街头,上演热闹非凡的“竹马舞”。

而“竹马戏”一定是编演者扮成各种人物造型,通过面部表情、姿态和唱腔,表现出故事的剧情和人物性格。传统的“竹马戏”剧目有《三打祝家庄》、《昭君出塞》、《状元游街》、《杨八姐游春》、《千里送京娘》等等。载歌载舞的“竹马戏”也就是高阳人最喜欢看的“竹马落子”。

经过民间艺人不断推陈出新加工整理,竹马落子更加完整细腻,富于变化。他们不仅在“跑”字上做文章,还在舞蹈动作、构图、舞台调度、场面变化、音乐伴奏等方面,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创造。最值得民间艺人们骄傲的是在上个世纪的1979年,竹马落子戏参加中央文化部主办的国庆三十周年文艺献礼演出,并荣获歌舞创作一等奖的《小丫驯马》,它揉进了戏曲武打中的扫堂、撂叉、翻、前桥、飞脚等程式动作,使竹马落子这一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,得到了很好的继承、提高和发展。戏中利用“跑竹马”中的搓步、跑马步、勒马等舞蹈动作组合,尽力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,生动地刻画了一群人小志大、机智、勇敢的小驯马手的形象。当桀骜不驯的“小烈马”把驯马小丫甩出一丈多远时,小丫趁势以二十几个圈旋子和连续摔叉的高难度动作,生动地展现了少年儿童勇敢、顽强的精神风貌。

保定高阳一带是河北著名的戏曲之乡,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盖叫天,昆曲表演家韩世昌都出生这里,同时这里也是竹马落子、北昆腔的发祥地。但愿这千年历史的“竹马南子歌舞戏”能有更多的表演者和现众。

[打印本页] [关闭窗口]

法律声明 | 关于本站 | 网站地图
Copyright © 2007-2018 www.gaoyang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河北省高阳县人民政府
主办:高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 0312-6699502
ICP备案号: 冀ICP备05019657号-1   网站标识码:1306280002  公安机关备案号:13062802000047